心的一半和另一半 一半一半100多個字6篇合集

一半,另一半
她還記得他們是怎樣相識的。她在電波里面聽到他的聲音是在一個聽眾互動的節目里。導播剛接通電話,他們幾乎同時喊出正在播放的歌曲的名字。導播調侃兩人的默契,然后她聽到他清朗的笑聲。估計也是那個歌手的歌迷。-
第二天在電臺大樓前她遠遠看到他,高高,瘦瘦,戴黑框眼鏡。走近了,眉清目秀的嘛。他揚揚手里的“獎品”,是那個歌手的新專輯。喏,替你領了。她驚愕,你怎么知道我會挑這個?他瞇眼,湊近她,直覺哈。-
就這樣結下交情。那時候是兩個人剛畢業的夏天,她上高中,他上大學。她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而他來自有漂亮雪景的北方,只是隨父母來這里度假。她很愛作夢,他卻很現實,他們有那么多不同,但是日復一日,依然保持聯系。她三天兩頭要打電話給他,問他阿基米德原理,問他勒夏特列原理;南方總是下雨,一下雨她就心煩;還有啊,她總是遇到一大堆感情問題,那個她喜歡這么久的人突然就不理她了,她不知道該怎么辦······她感嘆,生活果然就是這樣。-
他在電話那頭,老大哥似的跟她講,咳,跟這些叫個什么勁啊。他呵呵笑,不厭其煩的開導她。她不樂意了,誒,怎么你好像都沒煩惱的。他又是一陣呵呵的笑,沒說話。-
他暑假去看她。她所在的城坐落在海邊,夏天會有閃閃的海水和亮亮的銀沙。她跟他踩著沙子散步,她撿了一盒子漂亮的貝殼送給他。旁邊的阿姨說,你們是在戀愛吧。他們愣住,對看一眼,又飛快調回目光,齊齊說,哪有!-
他臨走前一天去找她,給她留了封信。她打開,是遒勁有力的字,足足三頁。前面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竟被他渲染得有了生氣,每讀一句都忍不住去想象他的學校,他的生活。只是末了,他在信中問她,大學,考到北方來好么?-
過了許久,她都不回信。像是陌路了般,她跟他的聯系少了。她快高中畢業的時候,他打電話給她,她跟他說,挺想他的。電話那頭的聲音突然就哽咽了。他說,高考要加油。-
兩邊都沉默了。忽然他輕問,那一次,為什么不回信?許是害怕她的回答,他道了珍重,迅速掛了電話。她在這邊,淚如雨下。-
她在南,他在北,她比他明白,天南地北的愛情總是難有結果;他長她三歲,三年的閱歷足以讓時光激起洪流橫亙在她和他之間。她不回信,是因為,她要她永遠欠他一個答復。這樣,他一輩子,都會記得她。-
一半,另一半
生命是一個整體,一半用來前進,另一半用來反省。
——題記
人生是海,理想是天,海到盡頭天作岸。名利是山,本真是人,山登絕頂我為峰。
作為一葉扁舟,我們在茫茫大海中是否始終把握著正確的航向?作為一個登山者,我們在歷歷群山中是否忘記了最初的諾言?
從呱呱墜地到老去而終,從咿呀學語到宦海浮沉,我們走的每一步路,是為何而行?
我們現在的學習,好像從來就不由得自己,沒有喜好,沒有激越的誓言。就像開始時的柳生,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一流的劍客。我們要學習,就是為了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再想得遠一點,就是找到一個好的工作,而所謂好的工作,就是工資高,福利好。也就是,當一個生活一流的工作者,就像是劍技一流的劍客。
把一生只用來前進,如何反省呢?
子曰“無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一個圣人,都是要做到這一半的進與另一半的省的結合點,何況吾輩乎?
一個只懂得前進的人,像柳生,像贏政,像現在的很多人,他們都在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他們要把世界盡收眼底,他們想得到,無限得到,不為了什么,因為這樣的行動本身,就是他們的一種樂趣;獲得使劍的方法;吞并列國,統一天下。國計民生,還沒來得及想呢!我學,就可以考大學,就可以考研考博,再不成就修上它十個八個學位,我樂此不疲。
這樣的人忘了自己的意義。
一個只懂得自省的人,像杜甫,像陶淵明,像首陽山下采薇的兩位老者。他們只會讀取自己的內心,他們想奉獻,卻無力、無物可奉。杜甫屈身茅屋,饑寒交迫,既然想要得廣廈千萬,大庇天下寒士,為什么不好好珍惜自己的官職。為了一己清高落得如此田地,此身朝不保夕,何談兼濟天下?陶淵明采菊東籬,歸隱田園,求得自己無愧,哪里管陷入水深火熱的人民,虧得讀書破萬卷,空留筆下些許文。首陽山采薇更是貽笑千載,為主盡忠,焉得有此理?薇尚已不屬己。
不需要做一個圣人,就只需要做一個有實際意義的人。像李嘉誠,捐款數億投資興建希望小學,他有錢,他努力地有錢,因為有錢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我們不反對,而且更贊成去考一個好大學,因為這樣體現你的能力,才能挖掘你最大的價值。人生路上,走走停停,一邊前進,一邊反省。為了目標,我們奮斗,我們獲取。為何獲取,為了那個目標,那個奉獻的最初的諾言。
在人生的大海里,我們乘風破浪,但天空始終寧靜而澄碧,我們不辛苦;在一世的森林中,我們披荊斬棘,但綠的希望始終延續,我們不孤獨。
當一個一流的劍客,永遠不是術,而是道,一個用劍之人應有的道。柳生的一閃念間的頓悟,便是找到了一半與另一半最佳的結合點。那么朋友,你找到了嗎?
心的一半和另一半
曾經有一本書這樣寫道:一個人的心總是被分成兩半,一半屬于夢想,另一半屬于現實,當夢想與現實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是一顆完整的心。
夢想篇:
我慢慢地睜開眼睛,回想著美好的一切:我是聞名世界的魔法學校塞亞特勒的一名學員。我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是全校最優秀的學生,已經學會了不少白魔法和精靈魔法。結合所有知識點,我又創造了一套萊茵魔法。這是一種可以幫助人完成心愿的魔法,用它能挽回不少人的笑臉。當然,我也有許多的知心朋友。
今晚是圣誕夜,塞亞特勒全體學員在大廳集合,舉行一個盛大的晚會。每年的圣誕夜總有一個頒獎典禮,今年,我毫無疑問地又獲得了最佳學員獎。臺下所有人都為我鼓掌,由衷地為我感到高興。當午夜的鐘聲敲響時,音樂響起,所有的人紛紛在大廳中跳舞。霍次大廳中照耀出的燈光,為夜色中的花園染上一層夢幻般的顏色。我在這純潔而又美麗的夜晚盡情地跳舞,享受人生。我回到宿舍,帶著微笑,我一頭栽進了美夢。
現實篇:
我是一所中學的一名普通學生,每日每夜都在重復著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所有的師長總說,你們要抓緊時間,沒有時間讓你們做夢。這句話確實不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睡覺,全是為了一個激烈而又殘酷的事實??競爭。我在全校認識不少同學,但僅僅是同學而已。同學就是意味著只是在一起學習,并不代表著雙方一直維持著和平與真誠。這次,我被選上了優秀少先隊員候選人,雖然我也清楚自己有資格入選,理應是件高興事,但我的某些缺點將會在一些成績比我好卻沒被選上的同學嘴中,成為指責的材料。我的心中也很矛盾,我該不該注意那些眼光。
這樣的組合會不會成為一顆完整的心呢……
心的一半和另一半
曾經有一本書這樣寫道:一個人的心總是被分成兩半,一半屬于夢想,另一半屬于現實,當夢想與現實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是一顆完整的心。
一半的一半
一半是紛飛
一半是飄零
彼岸 前生半個世紀的夢啊~
在遙遠的天邊 隔著無垠的云海啊~
我什么時候才能到達那里啊?~
一半是失去
一半是銘記
回憶 那個注定帶著歲月的傷口
不曾可以的記著誰
只是無從忘記
沒有辦法逃避~
好痛苦~~該面對.
一半是傷逝
一半是溫存
等待 尋找一個屬于它唯一的角落
淚不經意的從眼角流出
唱著無言空靈不帶任何感情的歌
虛無而又帶著點點落寞
一半
你當知道萵苣姑娘的故事。就是囚禁在塔里的姑娘。
至于我,我該在蓄頭發,等它長的像藤蔓一樣。
從窗戶里甩出去,一直甩到某個勇敢人的腳下,
于是那人就能沿著這烏絲締結的長梯來搭救她。
我在蓄頭發,等它們足夠長,我就可以離開。
我是想離開,不是你也被囚禁。
感謝你愛我蒼老的容顏。
似乎。九九八十一難,我們還剩下一半。
一半
“美”,自古以來對其的定義各有千秋,而且每個人對“美”的也有不同的理解。從小我對“美”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的,就好像隔了一片毛玻璃,像是看得清又像是看不清。但當我閱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后,一切都豁然開朗了,那片擋住“美”的毛玻璃也漸漸退去了。
朱光潛先生是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等。朱光潛先生不愧是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他為青年所寫的書信體形式的美學入門書《談美》自問世以來即深受好評,被視為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備的經典之作。
正是由于這部經典之作,我終于看清了藏在毛玻璃后的美的真諦,那就是——一半。正如書中所寫,“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象也就多種”。每件事物都有它本身所展現的意識形態,但它代表的是美是丑則是由人來判斷的。所以美是一半的,一半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另一半就是人賦予其的有關“美”的評價,與其說是評價倒不如說是為其貼了個關于“美”的標簽。就好比梅花,在百度的介紹上,它只是一種萼筒鐘狀、有短絨毛、裂片卵形、有五枚花瓣、顏色淡雅的薔薇科李屬植物,但在許多人的眼里,梅花則是清幽淡雅的美物,而且在中國文學文藝史上它還是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象征。所以人們一提及梅花,首先就會聯想到寒梅傲雪之景的清雅,或想到古時文人墨客高潔自傲的品質。
這個“美”的標簽又與人的情感相關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話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相愛的兩個人的眼里,對方永遠都是世上最美的人兒,哪怕現實中的他或她并不是他們所描述的那么帥氣逼人或美若天仙,但戀人之間看向對方的眼神就像瘋狂的追星族看向自己喜愛的偶像一樣,無論他或她做什么都是美的。雖然落在視網膜上的對方的模樣還是普通的,但傳達到大腦里的圖像就好像經過了“粉絲濾鏡”的加工,對方的形象沒有任何瑕疵,美好如精致的陶瓷娃娃,讓人不禁想用愛來呵護。所以朱光潛先生說,“戀愛中的對象是已經藝術化過的自然”。他們眼中的“美”并不是完整的原有的,而是經由自己的情感加工了一半的。
還有的“美”的標簽不單單是與創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創作有關,還有一半是因為知心人和支持者的“慧眼識珠”。每一個優秀作品的流傳,一半是創作者的精工細制所造成的,還有一半是知音對其作品產生的共鳴或是支持者對其的追捧。若是沒有這些人對作品的評判和贊賞以及追捧,其作品就算真的很精妙完美但還是不能稱作“美”,最后創作者也只能落得孤芳自賞的下場。
半清晰半朦朧的美最是吸引人。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俠女常以面紗遮面示人,不僅帥氣還隱約帶著一絲朦朧之美;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半遮半掩,含羞帶臊。其實太過全面、太過清晰的“美”或許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一件本來惹人嫌惡的事情,如果推遠一些看,往往可以成為很美的意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例如西漢那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在當時他們私奔的行為可謂是有違倫理,可推遠一些看,我們看到的難道不是他們對愛情的追求以及對愛情的執著和忠貞嗎?
自身的判斷、情感的控制以及適當的距離或許會讓我們看不完全事物本身的形態樣貌,只能看到其一半或是更少,但我們所看到的說不定就是真正的美好。
生活中有無數美好,或殘缺,或完整,但我們不僅要欣賞所謂“完整”的美,還要學會去彌補殘缺的美并學會欣賞,借用朱光潛先生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點評:語句通順,句意流暢,言辭優美,敘寫形象、生動、鮮明,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細揀,素材似為主題量身定制。情節波折性較強,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一半是溫玉,一半是火焰
在我的眼中,她是塊溫潤的玉,又是一簇明亮的火焰。她長得真是乖巧——小小的個子,白白的皮膚,黑黑的眼,尖尖的下巴。
看她的樣子,會很自然地想到那招人疼,惹人愛的小白兔。她名字中有“鈺”,的確也像一塊玉,靜靜地泛著淡淡的瑩綠。這樣的她有一顆柔軟善感的心。第一次看見她的眼淚,是因為“好朋友風波”。小小年紀的她因為誤會,第一次感到了朋友“疏遠”時的孤獨,她很傷心,在我面前,和好朋友一起,淚眼汪汪,哭成四顆大桃子。友情在淚水中重新開出了美麗的花朵,帶著淚珠的花,因此變得更鮮艷,更堅強。
那次我驚嘆于她小小的身體里,竟有這么多的淚水。后來,我更驚嘆于那股子熱情,仿佛有簇火焰在燃燒,那是一種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渴求,仿佛靜默了一季的草感受到春光,欲破土而出的歡喜。記得出小報的時候,她是多么的興致勃勃!那種興奮是清晨推開窗子時,迫不及待跑進屋子里的明晃晃的陽光。看吧,美術字從不會寫到現在的“花樣百出”,小報也出得一次比一次精彩!更記得每一次寫作文的時候,她是那么的全神貫注!那種認真是把撲入文字,輕牽它們的手,與之共舞——舞一支歡樂進行曲,她便睫毛彎彎上揚;跳一支悲傷抒情曲,她把傷感輕蹙在眉頭。
看她的報,讀她的文,都讓人很舒心。那簇明亮的火焰照亮了自己,也溫暖了別人。別人里有同伴,也包括我。每天分點心,一絲不茍;和我一起布置教室,出謀劃策……最讓我感到幸福與溫暖的是——她一天比一天更懂事,一天比一天更努力,一天比一天更多展現她的進步。
她用炯炯的眼神,用清亮的發言,用娟秀的書寫,用優美的文字,用眼淚,用笑容……告訴我,她像一棵小樹一樣,伸展枝葉,不怕風雨,要變得蔥綠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