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論文愛心與責任

師德論文愛心與責任
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學生的思想認識規律,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欣賞學生,呵護學生的創造潛能,切勿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學生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多一份肯定,少一份否定;多一點表揚,少一點批評。對學生要真誠,真誠地與學生交往,給學生以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真正的良師益友。
記得在2010年6月12日的一天,在放學后,我留下了班里上課一直很不認真聽講的杜紅軍,當時他很不情愿,于是我便先跟他聊天,看他心情好了很多,才開始給他講題,我耐心的給他講從開學到這本書結束的所有知識點,雖然在講課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如我意的地方,但是我都忍下了心中的怒火,因為我知道,即使我跟學生發脾氣,他還是不懂,不如調整好自己,用平常心,欣賞他的心去面對他。就這樣,我終于在放學后的兩個小時將知識傳授給了他,雖然我心里清楚,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讓他將所有的知識全都掌握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終于能明白點了,就是有收獲的,金子不是剛開始就會發光的,我相信,在我不斷地努力下,杜紅軍一定可以戰勝他自己,而我,也因為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感到欣慰。
師德論文愛心與責任
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嚴是有標準的嚴,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嚴,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嚴,是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的,不是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嚴。嚴格之水只有滲透情愛之蜜,才能成為愛的甘露。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肯定了教師的重要性。作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班主任是學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樣。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態度,儀表和行為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我必須時刻提醒我自己,學生無時無刻在關注著我,我必須對我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為我的學生負責。
在剛工作一個月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班的學生坐不會坐,站也不會站,坐下去就像拉滿的弓,站起來就像一棵柳樹,渾身不帶勁兒,有一天,我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間,和他們一起練習坐姿和站姿。上半節課我們開始坐著,不到十分鐘,有的同學就開始亂晃,而我,只是用眼神注視著他,我沒有走過去,也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端正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沒有出聲,只是看著我,隨后很快地坐好,二十分鐘過去了,再也沒有學生動過,我想他們肯定累了,因為我的后背都酸了,所以我和他們開始練站姿,在站的過程中,我還不斷的講述著自己上大學時軍訓的情況,跟他們訴說那里的軍官都如何站,如何坐,如何吃飯的……他們聽后都感到驚訝,此時我還在站著,陪同他們一起,他們只是一動不動的看著我,眼神中不時出現了“我錯了”,“我也一定可以做到”,就這樣,我和同學們在非常沉悶的氣氛中度過了一節課,可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下課后紛紛有學生來到我身邊,把我圍住,老師您陪我們一起站著不累嗎?我告訴他們:你們錯,代表老師出了錯,所以老師應該和你們一起站著。同學們卻說:“老師,本來就是我們的錯,和您沒有關系的。”聽到他們這番話,雖然心里不認同,但是我知道他們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那對我來說,我的所做就是有效地,就是對的。從此,學生們和我就像朋友一樣,每天圍在我身邊,和我說說話,聊聊天,心里別提多開心了。
師德論文愛心與責任
任何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問題生”也不例外,相反,對這些“問題生”要給予更多的愛,。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千方百計讓學生的閃光點真正閃光,使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激起學習的斗志。轉化“問題生”除了多觀察外,還應多了解、多關心、多談心、少發火、不體罰、不放棄。實踐證明,從愛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問題生”是絕對可以轉化的。
有一次,上午第二節課,我騰出時間,讓學生改卷子,本來怒火沖天,但當我看著一些學生無辜的眼神時,我心軟了,其實他們是那么渴望學好知識,我怎么忍心將他們推到知識的大門外呢?于是,我壓下了自己心中的怒火,細心地給幾個學生講題,在講解的過程中,有不少的磕磕絆絆,讓我有快瘋掉的感覺,但我不斷地告訴自己:他們都是天真的孩子啊!我沒有權利剝奪他們天真而純潔的心,沒有權利去打擊他們那幼小的心靈。我細心地講解著,甚至連數格子都一個一個的幫他們數,讓他們看,所幸他們都聽會了,而更讓我感覺到的,是他們心中的那份愛,他們用那么懇切的語氣告訴我:“老師,我會了。”我雖然臉上沒有太多的笑容,還要告訴他們,以后要上課認真聽講,這樣就不會浪費大家的時間了,但是,我的心里無比的高興,因為他們讓我感受到,其實他們那樣期望老師的愛,我做到了!
四、對學生除了所給予的愛以外,還應有一份責任感。
如果說這一切都是源于愛的話,那么更確切地說是基于一份深深的責任。我們說愛與責任是師德的靈魂,其實責任也是一種愛。正如歌德所說的那樣:“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我們都知道“壞”學生是家庭的溺愛、或歧視、漠視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壞”學生是社會不良環境塑造出來的,所以教師的工作就是一種“以人為善,以人為本”的工作,是心靈塑造、價值觀與人生觀塑造的人性工作。就是以“人性向善”為價值理念引導學生去營造明麗的內心生活,;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去引導學生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去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總而言之,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學生的責任感是每個教師所必備的,熱愛學生又是教師獻身教育事業,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動力。對孩子多一份愛吧,因為在給予的同時會多一份收獲;對孩子多一份責任感吧,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愧對教師的這個稱號。
愛心在左責任在右
如果苦難是一種財富,劉霆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如果親情的責任是一種幸福,那劉霆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然這個“富有”而又“幸福”他的故事是那樣的讓我淚流滿面,他用他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突如其來的苦難,扛起了母親無比虛弱的生命,扛起了本應有他父親扛起的責任。他用愛和責任點燃的火把,溫暖了天下母親的心,卻也刺痛了很多人的眼睛。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找準人生的北斗星》中《愛的諾言》這個故事吧。在劉霆上初中的時候,他的母親患上了尿毒癥,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爸爸不堪忍受離家出走了。從此,劉霆邊求學邊照顧母親,與母親相依為命。2005年,劉霆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林學院。可是,母親怎么辦?“媽媽,我會帶著你上完大學!”“媽媽,你要堅強地活下去,我還要讓你享受一個幸福美好的晚年。”劉霆上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上完一天的課,劉霆就趕緊回到狹小的斗室做家務,做好一切后,他又回到學校食堂打掃衛生——這是學院為他爭取來的勤工儉學崗位。晚自習結束的鈴聲一響,他又匆匆趕回出租屋了,散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親,正等著他敷藥、打針,等著他帶回晚飯……晚上,劉霆就和媽媽睡一張鋼絲床,媽媽睡這頭,他睡那頭,要是媽媽不舒服,他就爬起來照顧媽媽……讀著劉霆的故事,我的眼前浮現出了另一個令我“難忘”的人物。他是一縣之長,他母親年輕守寡,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可是他當上縣長后卻對自己貧病交加的母親不聞不問,甚至恥于相認,最后,他的母親死在了乞討路上,而他也被憤怒的人們拉下了馬。
我想,當這位縣長讀到劉霆的故事,他是否會慚愧得挖個地洞鉆下去,是否會后悔對母親所做的一切。他該是被劉霆用愛點燃的火把刺痛眼睛的人之一吧?而我們這些在蜜罐里長大的“小皇帝”“小公主”又如何呢?我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安心享受著父母對我們無私的愛。可是,當父母勞累了一天回到家里時,我們又幫父母做過什么呢?有的甚至還要讓疲憊的父母為自己忙這忙那。當家里有了好吃的東西時,我們常常是自己吃過癮了再說,又有多少時候想到了讓辛勞的父母先吃呢?試想一下,我們這些生活在溫室里只想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后,又會怎樣?我們可能也會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帶著你上大學!”但是,我們帶著媽媽上學,并不是像劉霆一樣是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而是因為我們不會洗衣服,生活上不能自理。
如果媽媽不能跟著我們上大學,我們是不是只能退學回家了呢?如果我們一直這樣只顧自己,而不知去關心孝順父母,那當我們遭遇了像劉霆一樣的家庭變故時,恐怕我們不是落荒而逃,就是一蹶不振,亦或是棄有養育之恩的父母于不顧了。這對父母來說該是多大的心靈傷痛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個被追問了千年的問題,一個兒子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回答。
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已經堅如磐石。劉霆,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獲慰籍,讓天下所有的兒女找到榜樣,讓我們像劉霆一樣從愛自己的父母做起,做一個“愛心在左責任在右”的人吧!
責任議論文
責任是一個人理應履行的義務,是一個人理應去做的事情。在生活中,每個人扮演角色不同時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作為學生,要承擔遵紀守法,努力學習的責任。作為家長,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作為子女,要承擔孝敬父母的責任。作為老師,要承擔教育學生的責任。
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會因為不負責任帶來許多失敗,最終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一位家長不負責任,就會給子女帶來傷害,就會導致家庭的破裂,就不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作為學生不負責任,在學業上就會寸步難行。作為老師不負責任,就會耽誤學生的學業,也會被學校批評。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是難以成就一番事業的。因為誰也不喜歡沒有責任感的人,這樣,就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也難以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一個人在社會上是需要別人的幫助的也需要和別人合作。沒有責任感的人總是推卸自己本來應該做的事情,總是無所作為,往往也會導致沒有團隊精神。
魯迅是一位極有責任感的人。他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成是自己的義務。先是希望通過醫學來拯救中華。后來轉向文學,希望通過文學喚起人民的意志。所以,魯迅后來寫出了許多感人肺腑具有深刻意義的文章。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會把自己理應承擔的事情做好。在生活中,有責任感的人會沒有責任感的人過得幸福。有責任感的人會把事情做好,機會與幸運也就更青睞于他。如果魯迅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就不會創作出那么多文章,也不會得到后人的敬仰。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會明白自己身上承擔的責任,會因此而努力,努力了就會有收獲。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我想,有責任感的人運氣也不會差。與不負責任的人相比,人們更喜歡有責任感的人相處。
在生活中,我們有著不同的角色,也就承擔著相對應的不同的責任。我們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有責任感才會帶來一系列的好處。不負責任只會導致家庭人際關系的破裂,會導致事業的失敗,會讓你的一生碌碌無為。
責任議論文
“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語出陶行知口中。
人,不是沙漠中孤獨的仙人掌,不是莽林中獨來獨往的山大王。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們支撐著社會這棟大廈,他們是棟梁,是磚瓦,是石子,無論大小,都有不可缺少的價值……
“責任”就是分內應做的事情,即義務。承擔責任,是每個人義不容辭、與生俱來的就要做的事情。父母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教師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戰士承擔保衛祖國的責任,醫生承擔救死扶傷的責任……責任伴隨每一個人的一生。做分內的事不難,難的是如何把分內的事做好。正如古羅馬的塞內卡說:“并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才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在生命的舞臺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做分內的事”,用行動把愛和福音帶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受益者。正是因為人類的責任心,我們身邊才充滿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們的生活才總是陽光普照。
有句歌詞是這樣唱的:“在黑暗的對面是光明,光明后面是陰影。”是的,即使總是有光明,但也總是會有一絲絲繁榮陰暗面。那天,即20xx年11月15日下午,浙江杭州在修建地鐵隧道是發生塌方事故。據群眾反映,地表面上出現裂縫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是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的事了,并且出現的裂縫也不止一、兩條,如此嚴重的事情施工方應該是知情的,為什么只是草草地掩蓋過去呢?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即使古代修地鐵等工程,但也是回出“問題”,就例如修堤壩,也會出現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使命與責任是相聯系而并存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人生的信念;“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是豪邁的誓言;“我以我血薦軒轅”是他們的情懷;“拯救祖國”是他們的吶喊。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把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這就是責任;保護老人,愛護孩子,這就是責任;以天下為己任,像陸游所說:“位卑未敢忘憂國”,堂堂正正做人,為大家,為人民謀福利,這就是責任。
這就是神圣的使命。
責任議論文
責任在字典的解釋是:“分內做好應做的事。”
大海因有了責任而深邃,陽關因有了責任而溫暖,鮮花因有了責任而芬芳,生活因有責任而更加精彩。英國王子曾經說過;“這個世界因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
20世紀,一位美籍意大利移民為人類精神文明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筆。他的名字叫弗蘭克,弗蘭克用自己多年的積蓄開了一家銀行,但不幸遭遇搶劫,儲戶失去了存款,他也因此傾家蕩產。但是他下決心償還儲戶的錢物。有人說:“你為什么這么傻啊?這不是你的錯,你無須承擔責任。”他卻回答:“在法律上我沒有責任,但是在道義上,我是有責任這樣做的,如不這樣我的下半生不會踏實的。”
承擔責任的代價是39年的艱辛生活。39年的艱辛,這要多么堅強的意志偉大的人才能承受啊!這是多么偉大,也是一個人格的偉大,同樣也是偉大的人。
我們知道天黑了不肯回家,寧愿站在站著哭泣的孩子,因為站崗是他的責任;我們也知道不怕風吹雨淋,堅守崗位的士兵,因為守衛祖國是他們的責任;我們還知道那些含辛茹苦、不知疲倦的老師,因為他們培育祖國的未來是他們的責任!
責任看似雖小,做起來則需要很大毅力、和一種頑強的精神,生活因責任而精彩,我們因做到責任使生活更美好!
責任議論文
責任是敢于擔當那么承諾便是它的前提,責任與承諾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你答應了別人某一件事,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這都是你的承諾,你必須對此事負責,這是你承諾后應履行的責任。敢于承諾就要敢于付出責任,不管結果是怎樣的這都是你自己所決定的。你付不起責任就不要對他人進行承諾,不要做卑鄙小人。要么與你無關要么對此負責,傷了別人又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尊嚴,算什么英雄好漢。
請記住!承諾別人就要付出責任。